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舆论引导

《中国社会报》(原珂) 充分发挥社区基金会作用 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发布日期:2024-03-07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4-03-06)

原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支持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新修改的慈善法提出,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聚焦社区基金会这一兼具社区性、公益性、金融性、平台性的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作用,对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整合社区资源、营造社区慈善氛围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深化社区再造,破解城乡社区治理困境与难题。社区基金会扎根社区,通过资助开展社区活动,能够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深入推进社区高质量发展。同时,社区基金会可以推动社区慈善事业,有效缓解各种社区矛盾、纠纷,从而更好地提升居民幸福感。

整合社区资源,改善社区公益慈善生态。社区基金会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和抓手。一方面,社区基金会可以筹集善款,引入社会闲散资金,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逐步改善社区公益慈善生态,助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作为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力量,社区基金会针对社区多样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既可以使公益慈善文化得以在社区不断传承弘扬,又可以实现从捐赠人到社区志愿者参与再到社区居民普遍受益的闭环。

探索治理路径,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社区基金会的成立与发展壮大可以逐渐优化社区治理结构与生态。不少社区基金会与社区“两委”、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凝聚基层治理合力。社区基金会立足于社区,以解决本社区问题为先导,在公益慈善价值倡导与组织下,可以进一步深化发展社区共治,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实践中,一些地方尝试“社区社会企业+社区基金会”“专项基金+院落自治”“专项基金+业主委员会”等方式,本质上皆是多元力量与基金会的融合发展,亦是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

促进职能转变,助力社区公共事务的精准供给与精细服务。一方面,各地鼓励发展社区基金会,符合新时代社会治理要求,在拓宽社区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社区基金会作为社区内生的、以资金为导向的治理主体,让社区拥有可以自己支配的慈善资金,变革传统由政府财政单一提供社区公共事务资金的局面,从而能够更好地调动社会资金的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另一方面,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壮大能够进一步助推社区公共产品的精准供给,提升社区服务的精细化水平。社区基金会作为社区公益资金“蓄水池”,不仅可以扩大社区公共事务供给的资金量,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支持社区公共事务供给的资金属性(社区公益性)。相较于政府划拨的财政资金,社区公益基金使用起来更为灵活,只要居民有合理需求,就可以使用这笔资金开展相关的公益慈善活动。当然,这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保障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及公益基金使用的决策权与监督权,从而实现社区公共事务的精准供给与精细服务。

创新治理方式,推进跨界合作。随着新时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大居民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社区基金会在动员社会参与、汇聚社区资源、推进居民自治与社区共治、拓展社区创新平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社区基金会构建平台,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三方跨界合作,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有序实现。